作者:
鄭宏泰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郭樺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區政府早前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其中提出的一項重點是要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香港和內地逐步走出新冠疫情時刻,這份全新的產業發展規劃具特殊意義,其內容涵蓋研發、初創企業、人才引進和產業發展政策願景,不僅將為香港未來經濟開創新增長點,同時亦預示香港與內地經濟和社會融合程度將踏上新階梯。在新路程之始,有必要回顧總結過去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和社會融合歷程。
內地與香港從融合1.0到3.0
從1997年香港回歸至今逾25年的時間裏,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和社會融合可以視為3個階段:從1997年回歸到2003年兩地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之前是「融合1.0」,兩地的合作以港資北上、內地產品輸港的投資和貿易往來為主;從2003年CEPA簽署後到2019年2月北京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規劃)的時期內,可視為「融合2.0」,這個階段兩地的融合以建立共同市場為主,特別是珠三角共同消費市場的建立,其間內地居民可透過「自由行」來港消費,香港居民也可以北上消遣。
自大灣區規劃公布後本應開始「融合3.0」,但由於2019年社會動亂和近3年新冠疫情影響,過去幾年大灣區建設可見的成就寥寥。如果將港府近日公布的創科發展藍圖視為香港重啓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標誌事件,或可視2023年為「融合3.0」的真正開始。這將是繼香港與內地形成統一消費市場後,兩地高科技生產創造層面融合的願景。
香港與內地的融合既看經貿往來,也看民心相通。在「融合1.0」時代,因為民眾層面交往不多,「井水不犯河水」,兩地民眾基本相安無事。在「融合2.0」時代,香港民眾與內地民眾的交往機會大量增加。兩地消費市場融合,為香港經濟遭受SARS沉重打擊後,帶來重生機會,「自由行」增加了香港居民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創造了香港經濟的巨大繁榮。
但是與「融合2.0」伴生的亂象亦產生不少問題,例如「雙非嬰兒」(父母皆非香港永久居民)與水貨客滋生,內地居民來港消費一度造成本地民生用品供應緊張,各區商業形態逐漸單一、同質化,甚至間接加劇社會分配不公問題。這個階段的消費市場融合在後期甚至出現失控狀態,例如「醫療旅遊」中有大量內地孕婦赴港產子的「雙非嬰兒」,嚴重影響本地孕婦使用醫療設施等情况。
於這個消費融合過程中,本地居民和內地遊客在交往中產生不少矛盾和怨氣。2014年「佔中運動」和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一部分民怨與「融合2.0」進程處理不善有關,主政者對兩地融合只講好處,對伴隨而來的社會問題視而不見、應對不力,不無關係。
大灣區規劃 港人多懷疑觀望
以大灣區規劃為標誌的「融合3.0」,開局就遇到2019年社會動亂和連續3年疫情,兩地民間交流困難重重。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近期針對大灣區規劃的民意調查就顯示,相比2021年,認為香港參與大灣區規劃「好處多些」的比例,從30.1%降到22.1%;認為「好壞參半」的比例,則從45.1%升到49.2%。數字反映更多人對大灣區規劃下的「融合3.0」,仍然以懷疑觀望為主(圖1)。
但亦值得注意的是,民意對港深兩地的創科合作有一定期待,例如受訪市民認為,港深兩地在創科方面合作,香港會「獲益多些」的比例,從2017年的14.1%,升到2020年的21%,2022年進一步攀至25.7%(圖2)。
香港在經歷一場世紀大疫,經濟一蹶不振之際,融合的大循環似又回到起點。民調的數字變化說明,一部分民眾經過這幾年風波後認識到兩地合作的必要,而且也期待一個基於創科產業的融合形態。這無疑為下一步港深兩地創科產業的合作和大灣區建設,奠定一個較為正面的民意基礎。不過,對港深兩地創科合作的民意數字亦顯示,持觀望態度的民眾數量同樣迅速增加,從2017年的14.4%,升到2022年的36.1%(圖2)。這也預示「融合3.0」仍處於一個民意關口位,困難與挑戰不容小覷。
政府需汲取教訓 勿只重視經濟利益
特區政府希望積極發展創科產業以建設更高質素的兩地融合,需要從「融合2.0」中,民心由期盼到失落和憤怒的轉變中汲取教訓,對「融合3.0」過程中可能帶來的負面社會效應,要有高度警覺,不能如過去般只重視經濟利益,低估社會成本。例如,參與創科產業一般更有利本地知識階層和外地專才,本地基層參與機會有限,甚至會在生產經營自動化程度提升中,面臨更多就業和生計問題。如何幫助本地基層參與創科產業,從中獲得實在的好處,是政府必須思考的問題。
又如,創科產業與政府的大量投入和積極支持關係密切,要防止利用創科名義濫用公共資源的腐敗行為,特區政府、立法會和司法機構要加強對政府支持創科項目展開合規管理和必要問責。即是說,既要創造風清氣正的創科生態圈,亦要注意創新過程產生行業新陳代謝對失去就業或生計一群的照顧。
發展創科產業不僅僅是香港經濟轉型的重要願景,也是香港與內地民心相通的大工程,處於關鍵歷史時刻,特區政府在施政上要好好把握、準確拿揑。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