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前文指出(刊2025年7月16日《明報》),香港的城市空間格局正在經歷歷史性的轉折。隨着全球經濟快速發展,深圳和珠海等大灣區城市全力打造新空間功能與發展動能;但香港在過去固守「維港都會圈」的單極發展思維,使其空間結構與功能逐漸失衡。為避免功能弱化引發的負面效應,香港必須主動調整空間結構與功能,可從3個方面探討。
「南金融北創科」 重構空間佈局
首先,針對香港內部單極空間結構所引發的多種失衡,「南金融,北創科」是空間重構的理想路徑。
「南金融」意指以中環為核心的「維港都會圈」延續國際金融中心功能,惟必須配合國際市場新格局和金融科技發展持續升級,盡快拓展高附加值服務以把握先機。例如發揮香港環保領域特點,開拓具獨特性的綠色債券,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及「十四五」規劃中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發展伊斯蘭金融、航運金融、保險與衍生品交易,做好對接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雙循環樞紐角色,以及服務大灣區新產業融資需求的創新業務。
其中與現代物流、供應鏈和創科等相關的金融業務,將通過北部都會區「四大功能區域」的產業佈局,促進香港內部更緊密的要素流動與空間聯動,實現「南金融」與「北創科」兩個空間的共生發展。
「北創科」指向新開發的北部都會區,依託河套區重點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將該區域建設成為「國際創科新城」。基於香港在學術科研、國際資金與網絡方面的優勢,及土地、市場規模與市場結構方面的劣勢,創科發展應聚焦上游設計與中試環節,並深化與深圳等地的產業鏈整合。北部都會區土地儲備相對充裕,通過「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及「片區開發」等社區規劃新手段,構建職住平衡、功能混合的社區。經數十年發展,有望形成支撐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核心。
此模式通過重構經濟活動的功能佈局,推動產業創新,並強化地區之間的區域聯動,從而提升經濟與社會發展效益。其意義在於降低產業單極化帶來的經濟風險、提升經濟韌性,實現更均衡的產業結構;同時藉由北都土地開發,增加房屋和辦公空間供應,緩解發展不平衡所引發的樓價高企與供應短缺問題。職住平衡與功能混合的社區發展模式,有助市民節省出行成本、優化出行效益和提高整體生活質量。
深化灣區城市協同 建設共同市場
其次,針對目前大灣區城市分工比較模糊的情况,塑造深化協同發展空間,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市場」的關鍵。
以創科為例,雖然「深港穗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港深兩地亦在河套區共建港深創科園,但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地協作共同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科產業鏈,仍顯不足。
在當前方興未艾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工程,及「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條件下,可通過空間重構明確分工:香港依託強大教研實力和普通法體系,專注基礎科研與知識產權服務等優勢領域;深圳基於其高競爭力的創科產業生態,專門承擔產業化與規模化製造;廣州則發揮「南沙穗港智造基地」優勢,提供高端製造與供應鏈支援。
同理,「北創科」的發展,需要配合「南金融」升級和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等專業服務的獨特優勢,發揮好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定位,構築好生產要素在大灣區自由流動及高效整合與佈置的空間。
重構本港消費空間 深化融合內地市場
最後,借勢近期香港內部消費市場的不景氣及所面對的結構問題,以溢出、升級與創新手段,主動重構區域性的生活消費空間。借鑑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大都市跟其周邊地區功能重構的經驗,香港不應以離境稅等手段重新構築堡壘。
若繼續堅守已成明日黃花的城市「小而全」功能覆蓋,只會延誤香港在大灣區消費市場的重構步伐。而應通過重構香港內部不同檔次的消費空間層級,深化跟深圳、珠海等地消費市場融合,可規避或扭轉市場的衰落與相關空間割裂,在大灣區共同市場發展路上繼續邁步前進。
面對部分日常中端餐飲和零售市場萎縮,特區政府與業界需及時評估產業活動溢出的強度和趨勢,探討產業結構重構與空間的重新佈局,提升本地消費市場在功能上的升級轉型:一方面在優化租務條例等措施配套下,重塑社區民生基礎消費市場,提供價廉物美的基本服務,滿足市民日常需要;另一方面,深入打造高端體驗市場,例如重新包裝並加強宣傳西九龍文化區成為具高度不可替代性的文化體驗經濟錨點。
加速打通兩地配送鏈連結
此外,為配合跨境物流和跨境低空經濟的長遠發展,應加速打通港深消費市場與完整配送鏈的線上線下連結,以科技與制度創新,打破現有物理與制度空間限制。此舉在經濟和社會層面,將為香港市民打造一個更大與更優越的生活空間,實現促進區域融合和提升香港市民身分認同的意義。
本質而言,香港的發展範式與空間變革,是經濟全球化演變下城市功能的戰略重新定位、謀求可持續發展之舉;特別是以北都建設為契機,打破香港社會對發展路徑的依賴與迷思,及加速實現「空間覺醒」的歷史進程。